讀《藝術的故事》(二)

讀《藝術的故事》(二)

6. 羅馬和拜占庭 5 A.C. ~ 13 A.C.

由於君士坦丁大帝確立了基督教會在國家中的權力,宗教和藝術的關係再次緊密結合起來。由於禮拜場所的功用和古代神廟截然不同,於是教堂沒有用異教神廟為模型,而是仿造大型會堂的型式(basilicas)。這種建築本是用作室內市場和公開法廷,主要由長方形大殿構成,沿著兩條長邊有些比較狹窄、低矮的分隔間,由一排柱子把它們跟大殿隔開。裡面盡頭處經常是一個半圓形的高台(即半圓形龕),會議主持人或法官就坐在台上。半圓形的龕即後殿就被當作主祭壇(high altar),是禮拜者矚目的地方。設置著祭壇的這個地方,從此叫做唱詩班席(choir)。中央主殿是會眾集會之處,後來叫做中殿(nave),此語原義是“船”(ship)。兩邊較低矮的分隔間叫做側廊(side-aisle),意思是“翼”(wing)。這類教堂被稱為巴西利卡。最早的已經沒有能保持原狀的了。

裝飾巴西利卡式教堂引發圖像在宗教中的用途的爭論。前面提及過基督教的聖訓反對偶像崇拜,早期的基督教徒幾乎一致同意,上帝的所在,絕對不可擺上雕像,但對繪畫的看法卻差異很大。以羅馬帝國西部的拉丁教會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繪畫有助於傳播教義與神聖事蹟,畢竟那個時期有很多人不識字,6世紀末的格列高利大教皇也是支持繪畫的。儘管如此,繪畫仍然受到了極大限制,為這一目的服務的繪畫省略了一切可能分散對這一神聖主旨注意力的,盡量精簡畫面。

中世紀基督教的藝術變成了原始手法與精細手法混合,藝術家們不再繼續研究對人體的表現、對真實的表現,而是臨摹希臘和羅馬的藝術,再根據新環境加以修改。

藝術在教堂中的正當用途是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拒絕接受拉丁教會教皇領導的原則問題之一。反聖像崇拜者們(iconoclast),或稱偶像破壞者(image-smasher)反對一切有宗教性質的圖像,而反對這些的人更是對拉丁教會的看法不以為然,這些反對者認為圖像是神聖的,是超自然的另一世界的神秘的反映。於是拜占庭的藝術家一面使用希臘技術,一面侷限在被獲准的方式來表現基督或聖母。

7. 伊斯蘭教國家、中國 2 A.C.~13 A.C.

公元7~8世紀時,伊斯蘭教對待圖像問題比基督教的做法更為嚴厲,他們禁止制象,因此工匠們就盡情創造各種圖案和形狀,製作最精細的花邊裝飾——阿拉伯式圖案(arabesques)。後來從伊斯蘭教中分化出來的宗教並不如此嚴格得理解對制象的禁令,只要與宗教無關,還是可以畫人物和插圖的。例如14世紀開始的波斯人和伊斯蘭教徒統治下的印度人為傳奇、歷史和神話繪製插圖。

中國古代神廟中使用的青銅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或更早,然而除此以外,我們對中國藝術的起源所知有限,關於中國繪畫和雕塑的記載沒那麼早。中國人的葬禮習俗與埃及人多少有些相似,他們的墓室同樣會有許多描繪生動的場面,反映墓主生前的生活和民俗。他們更喜歡用彎曲的弧線來表現運動的效果。中國的聖賢把藝術看成一種工具,提醒人們回憶過去黃金盛世的沒的典範。而對中國藝術的最重要的推動力來自佛教的影響。藝術家們從研究名家作品入手,技巧熟練後再去凝視自然之美,以便體會山水意境,畫下激情的印跡。隨時間推移,這種作畫方法導致繪畫的標準一直很高,藝術越來越像是高雅、複雜的遊戲。

8. 歐洲 6 A.C.~11 A.C.

羅馬帝國崩潰以後的時期,歐洲大陸遷徙、戰亂和動盪頻繁,古代社會意境衰落,新舊交替一片混亂,一般貶之為黑暗時期(dark ages)。在這時期看不到任何一種明確而統一的風格出現,而是許許多多不同的風格相互抵觸,只在時期末才開始融合。

我們現代的觀念是一個藝術家必須“創新”,然而過去大多數民族絕對沒有這種看法。埃及人畫他們知道確實存在的東西,希臘人畫他們看見的東西,而在中世紀,藝術家還懂得在畫中表現他們感覺到的東西。

9. 基督教 12 A.C.

諾曼底人在英國登陸後帶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英國稱為諾曼底風格(Nonman Style),歐洲大陸稱為羅馬式風格(Romanesque Style)。基督教建立的這些岩石教堂坐落在剛剛從異教生活方式轉變過來的農民、武士的土地上,代表教堂是達勒姆主教堂(Durham Cathedral)。

這個時期的繪畫傾向於變成一種使用圖畫的書寫方式,藝術家們實驗更複雜的構圖(composition)形式,用色也不再模仿自然界的實際色調層次。

10. 基督教 13 A.C.

在西歐,藝術家們不斷地探求新的處理方法和新的觀念。法國北部開始興起哥特式風格。代表建築是巴黎聖母院,尖聳的哥特式拱頂與交織的花飾窗格。在13世紀,藝術家有時會拋開他們的範本(pattern book)去表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11. 城市 14 A.C.

14世紀的趣味傾向於風雅而不是宏偉。建築方面,修建教堂不再是主要任務了,在城市中還必須設計許多非宗教性建築,如市政大廳、學院、宮殿、橋樑、城門等。在英國區分成了兩種風格,一種是早期英國式(Early English),一種是盛飾式(Decorated Style)。14世紀的特色雕刻是用貴重金屬或象牙製成的小型雕刻。14世紀的畫家喜愛優雅、精巧的細節。14世紀,藝術中的兩個要素,優雅的敘述與真實的觀察逐漸融合在一起。14世紀肖像藝術開始發展起來。14世紀末通過各地故鄉交流而興起的風格被歷史學者稱為“國際式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

12. 文藝復興 15 A.C.

文藝復興(renaissance)原意是指再生或復活,這種觀念從義大利的喬托時代開始,人們讚揚一個詩人或藝術家時,就說他的作品像古典時期的作品那樣好。在義大利人心裡,復興的觀念跟“宏偉即羅馬”的觀念的再生息息相關。他們自豪地回顧古典時期,期待著復興的新時期,而夾在中間的不過是一段傷心的插曲,是中世紀(Middle Ages)的觀念。他們把中間時期的藝術叫成哥特式,用哥特式來表示野蠻——與我們用汪達爾主義(Vandalism)來指無故破壞美好事物十分相像。

布魯內萊斯基不僅是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創始人,他還是透視法(perspective)的發現者。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看來,藝術中的新方法和新發現從來不是最終目標,他們總是使用那些方法和發現使題材的含義進一步貼近我們的內心。

北方的藝術家通過對畫面增添細節來獲得自然的真實錯覺,而南方的藝術家則運用解剖知識和短鎖法去構成人體。

Jan van Eyck 發明了使用油製作有光澤的顏料。

Y Cheung

Y Cheung

Blogger, Programer & Traveler.
Shanghai